top of page

别让唠叨蒙蔽了亲子间的默契

  • 作家相片: 星川
    星川
  • 3月12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4月16日

作者:星川


有些事你越说,孩子反而越听不进去。父母常常会忍不住一遍遍重申规则、解释缘由、反复提醒,觉得这样才能把孩子“说服”或“教育”好。但实际上,孩子一旦沉浸在你的话语洪流中,往往只会更加茫然,甚至开始抗拒。


我见过不少家长会先反复讲道理,然后看孩子没反应,又重新组织语言,再换种方式说。心里想着:“只要我足够耐心,多给孩子一点时间,他一定能懂。”——这种思路并没有错,但如果一味滔滔不绝,孩子的内心状态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配合。


父母常常会忍不住一遍遍重申规则、解释缘由、反复提醒,觉得这样才能把孩子“说服”或“教育”好。

当父母“话太多”时,孩子在想什么


  • 无聊“又来了,又是这些道理。” 孩子其实很快就能抓住父母说话的核心信息,多余的解释对他们来说只是“冗长背景音”。他们明明都知道规矩,却还要反复再听一遍,听久了难免烦躁。

  • 怨气父母的反复唠叨有时会让孩子觉得“你不相信我记得这些事”。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击,就好像每次都被当成“糊涂蛋”,感到能力被低估。

  • 无力感当孩子习惯了大量指令和说明,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机会提出意见或主宰局面,所有事情都被父母“说得明明白白”,自己的存在感被压缩。

  • 外在爆发的愤怒一些孩子面对这种被“套牢”的感觉,会用情绪上的对抗来挣脱;因为他们发现只有吼叫或发脾气,才能引起父母对自己想法的关注。

  • 内心抵抗另一些孩子则更内敛。他们虽然表面不吭声,心里却在排斥父母的话,一种“你说你的,我听我的”式的消极抵抗悄然出现,久而久之会影响亲子信任。


父母为何忍不住“唠叨”?


有些时候,我们只是想再给孩子一个机会,或是觉得“我再换个说法,孩子也许就明白了”。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心里没想好如何处理,就用语言填补尴尬。


很多时候,我们的唠叨其实是一种焦虑:


很多时候,我们的唠叨其实是一种焦虑:

害怕孩子不理解——“我再换个说法,他也许就懂了。”

害怕孩子做错事——“如果不提醒,他可能会犯错。”

害怕规则不被重视——“我要多说几遍,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。”

但现实是,规则说得越多,孩子的顺从度未必更高,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想反抗


怎么做,才能避免“话太多”?


试想一个场景:一个父亲不断重申“睡觉时间到了”,女儿还是一次次地跑出房间。父亲越说越着急,女儿却越发不当回事,甚至开始怀疑“老爸到底能不能拿我怎么办”。这时,如果父亲换个方式,比如说完“该睡觉了,宝贝,晚安”后,便不再多话——女儿再出来,父亲就平静而温柔地把她送回床上,不再给她机会用交涉和谈判来拖延时间。沉默有时是一种力量,能够传递出更明确的态度。孩子渐渐会明白:爸妈是认真的,这里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。


要做到这点,就需要父母自己心里笃定,少一点情绪的起伏,多一点简单干脆的执行。“说一次就够了”,因为你确信孩子能听懂,也相信孩子迟早会跟进。如果他一时没行动,那就用行动来帮助他完成,而不是再用语言去“轰炸”。


建立规则,让孩子参与

建立规则,让孩子参与


规则一定要有,但不必繁琐。和孩子一起讨论并确定家庭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几条核心约定,最好简明又有弹性。孩子之所以配合,是因为他们也清楚规则的由来与意义,而不是只会被“命令”。有些父母会把规则写在一张纸上,或者和孩子一起画成小卡片贴在墙上,当作一种仪式感,也让孩子有参与感。


一旦规则确立,遇到情况就执行,不要事无巨细地扯回到“为什么要这样”“我再解释一次”等上面。对孩子来说,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。


信心与温柔并行


在《Kids Are Worth It!》这本书里,作者Barbara Coloroso给了我们一句话:“Say it, mean it, do it.”——简洁有力,却说出了养育的真谛。告诉孩子你的期待,相信他能听见你的指令,然后用行动来落实。当父母保持冷静、清晰又尊重的态度时,孩子也容易对这种信任与肯定做出正面回应。


把声音留给更美好的时刻


其实,父母真正想让孩子感受到的,是温暖与陪伴。如果总被各种“讲道理”填满,我们就失去了许多更美妙的亲子时刻。无论是读故事书、大声唱歌,还是在公园里一起追逐奔跑,都能让孩子记住:我的爸爸妈妈是温和而有分寸的人,他们既尊重我,也在必要时果断坚持。


想想看,如果下次遇到让你想“连珠炮”似的训话的场景,你先深呼吸,告诉自己:“只说必要的就好,相信孩子,信任规则。”然后把精力用在真正能增进感情、激发乐趣的交流上。你的孩子,会在一次次“不唠叨的引导”里,学会对规则的尊重和对你的信赖。


让我们把嗓子省下来,留给亲子读绘本的笑声、玩游戏的欢呼,或者与好友的轻松闲聊。少一些唠叨,多一些陪伴,你会发现,孩子的配合度在不经意间就悄悄上升了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