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liday 家庭旅行值不值得?当你被孩子的冷漠气到爆炸时,更值得
- 星川
- 4月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4月16日
最近在看一个很喜欢的妈妈博主,带他们家两个娃出去玩。她原本是满心欢喜地计划这趟假期的,想着“趁着有空,多陪陪孩子,留下点美好的回忆”。结果呢?娃一到景点就开始问:“几点可以看电视?”、“带iPad了吗?”、“这儿没Wi-Fi哦?”——对什么都提不起劲。
她一边苦口婆心地劝“来都来了,我们一起玩一下好不好”,一边心里开始上演“自我感动”名场面:自己辛辛苦苦收拾行李、安排路线、拖着疲惫的身体只为陪他们走走看看,结果换来的却是两个毫无波澜的小脸和“你什么时候送我回家”的眼神。
看着她的视频,我突然想起很多爸妈应该都有这种感觉——家庭旅行前满怀期待,旅途中几次破防,最后安慰自己“没关系啦,至少我们一家人在一起”。
但说真的,就算孩子表现得很冷淡,我还是觉得家庭旅行很值得。只不过,它的“价值”不总是体现在当下,而是藏在一些看不见、但长远来说很有力量的地方。

1. 不完美的家庭旅行,也是一种陪伴方式
我们太容易把“旅行”理想化,以为应该像广告那样温馨、快乐、其乐融融。但现实是:有人迷路、有人闹脾气、有人坚持要带奇怪的毛绒玩具出门。
可正是这些混乱和平凡,才构成了属于一家人的“专属故事”。也许当下觉得疲惫又崩溃,但等几年后再回头看,你会发现那些“唉,真是服了你们”的片段,其实才最值得被记住。
孩子可能不记得去了哪个博物馆,但他们会记得你一边生气一边还忍不住笑地说“你们再吵我就把你们寄回外婆家”;他们也会记得,在小旅馆外排队吃冰淇淋那天,风很大,你把他们的帽子往下压了一下。
2. 一起“无聊”,比独自玩手机有意义得多
孩子有时候对旅行提不起劲,不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世界,而是因为“熟悉的快乐更容易得到”——比如手机、iPad、看电视。相比之下,等车、走路、看风景这些就显得无聊又慢。
但其实,旅行真正有价值的部分,正是这些“空白时刻”。我们被迫慢下来,等车时聊两句,迷路时一起看地图、吃早餐时说说昨晚谁打呼噜了——都是很难在平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小互动。
孩子嘴上喊无聊,身体却还是靠着你;他们说“我想回家”,但看到你帮他点了喜欢的饮料,又会悄悄笑一下。

3. 家人不是天生亲密,需要重新“连接”
日常生活太忙,我们以为和孩子“每天都在一起”,但其实很久没有真正“聊过天”。而旅行是个让关系“重启”的机会,不用上学、不用上班,也没有一堆代办事项的干扰。
你们可以一起犯错、一起笑场、一起在某个陌生城市街头决定“就吃这家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小店”。这些经验不会让人一下子亲密无间,但它会慢慢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。
尤其是对慢热的孩子来说,旅行比任何一场家庭会议都更有效。
4. 爸妈的坚持,会变成孩子的底气
孩子未必当场理解你为这趟旅程付出了多少,他们只会觉得“好累哦,好无聊哦”,但别低估了你坚持带他们出门的意义。
你陪他们走一段山路、一起划一次船、哪怕只是在帐篷里讲个无厘头的笑话——都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点点“原来我爸妈愿意为了我做这些事”的记忆。这种记忆不会立刻开花结果,但它会变成他们日后面对世界时的某种底气。
而你自己呢?你也会从中长出一点点“原来我还能陪他们做这些事”的成就感。哪怕旅途中有100个“我不想来”的瞬间,但那1个“孩子笑得特别开心”的时刻,就已经够了。
所以,值不值得?
如果你把“值得”定义为“孩子每一秒都沉浸其中、感谢爸妈、回家后写三篇感恩日记”——那大概是不值的。
但如果你愿意接受旅行就是“有点吵、有点累、有点搞笑”,那些当下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瞬间,其实都在默默积累你们一家人的温度。那答案就是:值得。
最后,星川想送给每一个已经破防,或者正在破防路上的家长一句话:
“我们带孩子出去看世界,也是在重新找回那个不那么疲惫的自己。”
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刻,会被孩子偷偷记住。也永远不会白走那些为了一起看风景的路。